本人作者:莫羡ibra 公众号:鲁米的后花园
为什么要研究回回民族的分子人类学?
回族的姓氏蕴含着很多秘密,许多特有的姓氏有着独特的历史,许多回族(特别在东部)人家,其家谱通常也记录者家族的历史和起源。
然而,许多回族家谱仅能将祖籍定位到中国国内的某个地方,比如南京水西门等,而家族传述中祖先来自西方的回族家谱,再往前只能提到「西域回回、原籍天方」之类模糊的描述,绝少有家谱能够追溯到西方具体某个位置的,像依泽马氏家谱追溯到「鲁穆(今土耳其)」、湖北定姓追溯到「麦地那」则是极少数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知道不同的回族家族,具体来自什么地方呢?放在以前,我是束手无策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借助「分子人类学」的力量,去探索不同回族家族的真实起源。分子人类学是利用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群体的演化,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当然,我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也面对有不少人的质疑——你研究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这些大大小小家族的历史和起源,汇总在一起就是民族的历史和起源,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历史,甚至对自己的历史毫无兴趣,他人就可以随意将你虚无化,否定你的存在,而你却毫无反驳之力——因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就是「认识自己」的意义。
回族的分子人类学(血统)特征
首先上结论:除了日常生活习惯、共同的民族心理、信仰层面上的差异外,相对于以汉族为主的其他东亚本地土著民族(包括朝鲜、满等),回族的父系 Y 染色体(用来追溯父系祖先起源的基因)中有将近 40% 来自西欧亚地区(包括:中东/欧洲/中亚/南亚),而回族的常染色体(即俗称的「血统」)则有 5%-25% 来自西欧亚,这是回族与其他东亚本地土著民族最明显的基因遗传差异。
此外,本科普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彼此的差异,我们不能忽视彼此更多的相同点。回族的 Y 染色体中,仍有半数的东亚本土基因,在常染色体中更是占据主要地位。也就是说,回族在形成的过程中,融入了相当比例的以汉族为主的东亚本土民族成分,「回回巴巴、汉人娜娜」的传述并非空穴来风。需要强调的是,遗传基因只是族群的标记之一,在历史上回回通过收养弃婴和孤儿、过继吸纳其他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皈依融入和通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基因只是民族群体的标记,对个体来讲,家庭传承 & 文化认同则是民族传承的基石。
回族 - 东亚本土民族基因的差异点
一般来讲,我们通过三个维度来判断一个群体的起源,即:常染色体、父系 Y 染色体、母系线粒体 mtDNA 。
·
常染色体:一个人的常染色体来自他的全部祖先,会随着通婚而不断组合变化,所以常染色体从个体上体现个人的通婚状况,从群体上体现民族的遗传基因特征;
·
·
父系 Y 染色体:存在非重组部分,非常稳定,每代存在小概率的突变、并产生下游分支,进而可以推导出自己自己的祖先是具有什么样 Y 染色体的民族群体;
·
·
线粒体 mtDNA :伴随母系遗传,决定你母系的来源,男性该基因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
也就是说,通过 Y 染色体,我们可以判断一个族群整体的历史起源,常染色体则说明了这个群体的整体血统特征。回族的父系 Y 染色体特征从父系 Y 染色体的角度,回族整体存在接近 40% 左右的西欧亚父系来源,而汉族这一比例大约为 1%+ ,其他东亚本土少数民族父系基因与汉族相差不大甚至不存在。这也就预示着,从民族起源上,回族的父系祖先有相当规模是来自西方高加索人种(即俗称的「白种人」)人群。在回族较多的地区中,山东泰安、章丘,宁夏南部(特别是同心),河北沧州,甘肃临夏,云南大理,江苏南京、河南平顶山的回族,其父系 Y 染色体中来自西欧亚的比例相对较高。宁夏回族整体父系西欧亚比例为 43% ,略高于平均水平。云南大理、山东章丘、江苏南京回族父系西欧亚比例均超过 40% ,山东泰安回族父系西欧亚比例更是超过 50% 。而河北沧州的回族八大家族「张王李刘尹戴马回」中,绝大多数都拥有明确的西欧亚父系。西北地区与回族关系密切的几个穆斯林民族(撒拉/保安/东乡),父系中西欧亚的比例则超过回族,虽然已有的统计样本不多,但父系西欧亚比例大多在 50% 以上,东乡族接近 60%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回族西欧亚父系 Y 染色体所属的下游分支,并不在传统的穆斯林地区,而是来自西欧和北欧地区。这也就预示着,许多回族先民的历史背景并不相同,这些不同来源的西方人群在历史上出于某种原因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习惯、宗教信仰,进而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不同统计机构回族父系分布饼图,由于统计样本的不同,不同机构的数据存在偏差。回族中常见的西欧亚父系包括 R1a/R1b/R2/J1/J2/G/T/I/E/H/L ,以及部分来自西方的 Q 。而 O/C/N 为典型的东亚、北亚父系,D 为典型的藏缅父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西欧亚的父系仅仅是回族遗传学上的特征之一,决不能说一个回回父系不来自西欧亚就不是回回,因为常染色体也是重要的遗传学特征。历史上,收养孤儿和弃婴、宗教上的皈依、通婚都是东亚本地父系融入回回的方式。一个东亚本地男性融入回回家庭后,大约两代人的通婚,其后裔常染色体中西欧亚成分就基本达到平均水平。在基因论坛中经常有回族发布非西方父系而遭到恶意调侃,这是不对的。况且,一个人的民族性,更多的要看他的家庭传承 & 文化认同。
回族的常染色体特征
从常染色体上讲,回族整体拥有 5%-25% 的西欧亚常染色体(这个这个比例是以最近几代无通婚为前提,回族中较高的个例能达到 30% 以上),这是回族相对于东亚本土民族的一大差异点,因为诸如汉、朝鲜等东亚本土民族,其常染色体是基本上不存在西欧亚成分的。为了便于理解,套用民科一点的说法,按回族常染色体的西欧亚水平,回族整体上相当于 1/16-1/4、多数人处于 1/8 比例西方人混血的程度。而考虑到父系特征,这些混血的西方人以父系为绝对主体。不同地域和通婚情况的回族,其常染色体中西欧亚成本的比例会有较大差异。在回族较多的地区中,山东济南、泰安,大部分东北地区,宁夏南部(特别是同心),甘肃临夏,河北沧州,其常染色体中拥有的西欧亚成分相对较高。而京津地区、云南(不包括纳家营)及其他南方地区的回族,常染色体中西欧亚成分相对较低。河南回族中西欧亚血统比例则并不均匀,有高有低。而伴随着通婚情况的增加,东部地区回族常染色体西欧亚比例、在未来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既然回族常染色体有较高比例的西欧亚成分,那回族与汉族、朝鲜族、蒙古族之间常染色体的基因差异如何体现呢?我们对不同民族常染色体数据进行聚类,发现不同民族之间常染存在明显差异、可以独立聚类,而部分民族之间由于过于接近无法独立聚类(如北方汉族与满族之间难以区分,回族和撒拉族之间难以区分,这也间接说明这些民族间的血统关系)。下图为不同民族常染色体基因聚类图,其中红色部分为汉族 & 满族,绿色为回族 & 撒拉族,天蓝色为朝鲜族,蓝色为蒙古族 & 达斡尔族。
基于常染色体的组合特征,导致其遗传过程中拥有随机性,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并非严格遵守 50% 的遗传规律,西方人连续与东亚人通婚,大约 4 代左右其西方血统基本会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回回民族形成后在没有发生大量西方穆斯林融入的情况下,族内通婚确保了西欧亚常染能够得到部分保留。而不同地域回族常染色体中西欧亚成分的不同,也暗示着历史上通婚程度和对象的差异。
各地回族常染色体结构样本,西欧亚常染色体已用红框圈出,类型包括:维吾尔/欧洲/西亚/南亚
各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常染色体结构样本
由上方测试样本的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回族常染色体的特征存在显著的西欧亚成分,其中山东回族西欧亚常染非常显著;
2. 汉族等东亚本土民族常染色体基本不存在显著的西欧亚成分(但西北部分地区汉族存在特例);
3. 朝鲜人可以检测出多半的「北方汉族」常染,广西汉族可以检测出大量「壮傣族群」常染,说明这些常染色体虽然有时以某个民族的名称去命名,但并不单独隶属于某一个民族,这些通常以「共享基因」的形式存在,是东亚地区多个族群共有的基因;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域的回族,其常染色体中非西欧亚成分的构成也不同,会和当地的民族构成存在很大关系。以汉族常染来说,西部回族融入的汉族常染比东部回族融入的要少。除汉族成分外,西北回族会带有较高藏缅族群的成分,云南回族则会带有壮傣族群的成分,而华北回族则有少量东北亚族群的成分。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回族,历史上均与当地本地人群发生一定的通婚。回族的母系线粒体 mtDNA 特征回族的母系整体上以东亚本土母系为主,这也就说明,回族的祖先来到中国后,绝大多数娶进了本地土著,而本地土著包括汉族在内的藏缅、壮傣、党项、以及东北亚族群等民族。
但值得注意的是,回族中仍然能够以一定频率发现来自西欧亚的母系 mtDNA ,其发现概率仍远高于汉族,这是由于在大多数历史上回族坚持族内婚,将来自西方的母系基因在族内保持了下来。这也说明回族先民来到中国时,携带着部分的女眷。回族 - 东亚本土民族基因的相同点
就像开篇所说,这篇科普型文章的目的并不是突出回族在基因和血统上有多么的「不同」,而是把基于科学的结果真实的表达、并尽可能准确的翻译出来。虽然从分子人类学上,回族同其他东亚本土民族存在一定的基因差异,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我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从父系上,回族仍有半数东亚本地人群的融入,回族的常染色体中,东亚本土成分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
因此,从分子人类学上虽然我们不一样,但同时我们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没有必要对周围的人和人有偏见和歧视的心态。
回族姓氏与父系起源的关系
回族特有姓氏与父系起源从回族姓氏的角度讲,部分回族特有姓氏被称为「纯回姓」,典型汉姓被称为「准回姓」。首先回族姓氏的特殊性与其起源存在部分相关性,一些「纯回姓」确实能够检测出西欧亚起源(即:西域回回)。例如华北、东北地区的回族回姓,父系属于来自西方的 G1a2a~ 。河北石家庄底姓回族,能够检测出两种西欧亚起源。
但与此同时,并不意味着「纯回姓」回族一定拥有西欧亚起源,而「准回姓」回族则一定为东亚本土人群融入。如川渝地区的海姓回族为东亚本土起源(但宁夏南部的海姓为西欧亚起源),而以属于传统汉姓的于姓回族为例,在山东泰安的一例孤立样本检测出 E-M123(中东父系,但也广泛分布欧洲地区),辽宁沈阳的一例孤立样本检测出
J1a-ZS6593(阿拉伯父系)。回族姓氏起源的多样性即便是同一地区、同一个姓氏的回族,他们之间仅仅可能隶属于同一个家族,但无法确定他们一定属于同一个家族和父系,一个回族姓氏的来源是多样的,特别是马、杨、金这类回族大姓,若没有家谱、堂号、字辈排行、亲缘关系作为辅助,则很难判断。以宁夏中部回族杨姓和山东泰安回族金姓为例:
1.
宁夏中部回族杨姓可以检测到数种不同的父系来源,已确定家族的有:
2.
a.
中宁杨家庄杨姓回族,西欧亚 - 北欧父系,R1a-L1029,该支父系主要分布中欧、德国及其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b.
c.
同心杨家塘杨姓回族,西欧亚父系,E-M123,在中东和欧洲均有分布,阿拉伯地区较多;
d.
e.
同心五丰台杨姓回族,西欧亚父系,J2a-M410,广泛分布整个南欧、东欧、高加索、中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
f.
3.
山东泰安金姓回族也可以检测到数种不同的父系来源,已确定家族的有:
4.
a.
泰安金姓样本一,原籍章丘,西欧亚父系,G2a-M3240;
b.
c.
泰安金姓样本二,西欧亚 - 中亚父系,Q1b-L330-B287,与历史上的钦察人有关;
d.
全国各地回族大家族父系起源以下为目前已知的部分回族大家族父系 Y 染色体数据,基于此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大体得知自己家族具体来源。
声明:
1.
由于家族的遗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存在过继、收养等情况,故不同地区的相同家族是有可能存在父系基因不相同的情况的,本文仅收录经过检测的样本数据;
2.
3.
本文涉及到回族家族性父系基因的收录,仅为已检测样本的检测结果,多数家族未做到多点广泛取样,有的仅取自孤立样本,因此文中数据均不能作为家族遗传关系的证据;
4.
华北 & 东北地区:
家族 |
分布 |
基因型 |
备注 |
河北沧州丁庄子、山东济阳丁姓回族 |
华北、东北地区 |
西欧亚 - 阿拉伯父系 T1a - CTS6507 较多分布阿拉伯国家
|
该支回族家谱记载原籍南京,始祖名叫凯马鲁丁,明朝初年从天方(阿拉伯地区)来到中国。其家谱记载与基因检测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
河北沧州,孟村王姓回族 |
华北、东北地区 |
东亚本土父系 O2a-CTS5492 |
该支回族原籍南京 |
河北沧州,孟村刘姓回族 |
华北、东北、河南、内蒙 |
西欧亚 - 雅利安父系 R1a-L657-Y7 属于狭义上的雅利安人父系 |
该支回族原籍南京 |
河北沧州,泊头王姓回族 |
河北沧州 |
西欧亚 - 雅利安父系 R1a-L657-Y7 |
|
河北沧州,戴/代姓回族 |
华北、东北地区 |
西欧亚父系 J2a-M92 主要分布东南欧和中东地区,整个欧洲也有分布 |
其家谱记载祖先为汉族人戴诚,皈依伊斯兰教后其后裔融入回族。但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其家族父系为西欧亚基因,由此可知戴姓回回为西域回回,并非汉族皈依融入的结果 |
河北沧州,大褚村回姓 |
华北、东北地区 |
西欧亚 - 高加索父系 G1a2a~ |
|
河北沧州,新集尹姓回族 |
华北、东北地区 |
西欧亚父系 J2a-M92 主要分布东南欧和中东地区,整个欧洲也有分布 |
|
河北沧州,泊头石姓回族 |
华北、东北地区 |
东亚本土父系 O2a-Z44068 |
|
天津,天穆穆姓回族 |
天津、北京 |
东亚本土父系 O1b-F838 集中分布中国南方 |
穆姓家谱记载穆姓原籍浙江钱塘,与基因检测结果存在相关性 |
山东鲁西南,郓城马马姓回族 |
以菏泽为中心的山东、河南交接地区 |
西欧亚 - 西欧父系 R1a-Z2124-Y57-Y2631 在 yfull 基因库中仅匹配一例来自英格兰的样本 |
该支马姓历史上曾因反抗封建统治的而遭到压迫,其长支留在郓城被迫出教成为汉族(其余仍为回族),建国后部分长支马姓回归教门复为回族 |
山东德州,六箴堂张姓回族 |
山东、东北地区 |
西欧亚 - 雅利安父系 R1a-L657-Y7 |
|